企业活力

区域战略研究

  • 新型城镇化的使命与新时期建设思路

    范恒山;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应当进一步明晰城镇的使命担当,以正确的思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使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担负着优化提升自身素质和引领带动区域发展,特别是农村发展的双重职责。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当紧扣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紧扣提升城镇素质和推进以城带乡,紧扣解决城镇发展和城乡关系协调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深化需要厘清的一些复杂关系,尤其要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一些各有道理但又相互制约的重要关系:处理好规模扩张和集约紧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自然发展与空间优化的关系,处理好基本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自主努力和合作联动的关系,处理好统筹发展和重点建设的关系。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包括:依托制度创新推动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不断塑造城镇特色,着力协同联动高质量建设城市群与都市圈,以安全宜居为导向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借力科技打造智慧与柔韧的城市,坚持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县城及县辖镇建设。

    2025年03期 No.75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驱动因素与低碳路径

    高升;纪昊师;徐境桧;

    新型城镇化是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对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空间集聚特征、区域差异成因、关键驱动因素进行探究,并分析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能源结构脱钩关系的邻近趋同效应。研究发现:(1)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空间分布呈现集中趋势,冷热点区域呈阶梯式,东部沿海形成连片热点区。(2)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较稳定,其中子群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明显。(3)服务业水平、环境治理能力、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及教育医疗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因子间普遍存在协同增强效应。(4)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能源结构均以脱钩为主,能源结构脱钩向好转移概率更高。

    2025年03期 No.75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2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区域高质量发展

  • 要素流动驱动城乡融合发展:演进历程、理论逻辑与机制创新

    姜玲;张子略;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深刻变迁映射出资源配置模式由单一流向的传统格局向双向互动的现代模式的历史性跨越。然而,这一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流动人口市民化仍显滞后、土地流转不畅、资本下乡障碍以及技术要素在城乡间分布不均衡等,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瓶颈。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及数据要素的跨域重组可以形成多维联动的系统,通过资源优化配置、空间重构等核心机制,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驱动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要素的自由流动,作为市场机制下资源配置优化的关键前提,依赖于产权的清晰界定以降低交易成本,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共同破除制度性障碍。新发展阶段需加速构建要素双向流动体系,完善劳动力流动机制,推进系统集成改革,以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城乡价值平等交换,为拓展国内大循环、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础。

    2025年03期 No.75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人口红利: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张耀军;李佳林;

    区域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区域发展的创新性、绿色性、协调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人口要素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最基础、最重要、最能动的要素,改革开放后人口的数量型红利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中国数量型人口红利呈现出逐渐衰减的趋势,地区间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质量型与配置型人口红利逐渐取代数量型人口红利,成为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应着重从释放质量型、配置型人口红利的角度扎实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培育自由思想市场、构建创新生态,强化人力资本提升与研发保护、均衡人口教育结构,促进老年人口就业、提升老年人口收入和消费力,并更好地发挥城市群的要素集聚及开发人口红利的引领功能,实现区域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协调健康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No.75 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0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时空格局与驱动因素

    王家庭;齐嘉瀚;王浩然;

    智能时代的生产力是人工智能(AI)技术全面改造和加持的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借鉴“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构建人工智能发展的评价指标,定量刻画了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人工智能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识别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及其演进特征。结果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演进趋势,在时间上可以划分为探索起步、稳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在空间上呈现东部地区领先发展、中部地区稳步发展、西部地区追赶发展的格局;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演变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增长趋势呈现一定的马太效应;中国人工智能的空间分异显著,但整体不均衡程度有所下降;关键驱动因素中,技术创新、市场化水平、研发强度、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为主要驱动因素,大部分驱动因素同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呈非线性响应关系。

    2025年03期 No.75 4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未来产业新动能培育:发展潜能与政策取向

    陈星星;田贻萱;

    未来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变迁起到关键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未来产业的发展潜能,发展现状、趋势和制约因素,从产业政策前瞻部署,以需求侧为导向整合规划,产业链金融体系培育以及基础研究推动成果转化等视角,研究了未来产业的政策取向。研究发现,未来产业仍处于萌芽初期,但在赋能产业链发展转型中起到支撑作用,是大国竞争的战略之地,具有“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特点。在制造数量、市场规模和技术发展方面,未来产业前景广阔,随着价值提升和成本下降,将从供需两侧发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潜能。当前未来产业在国家政策加力扶持下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在诸多领域原创项目获得突破,电力算力“两力”快速发展为未来产业赋能传统产业发展和成果孵化提供基础保障。由于我国关于未来产业的顶层设计和产业差异化规划尚未出台,高端人才及技术水平在国际竞争中存在差距,市场份额和投资发展处于供应创造需求阶段,产业面临商业化应用困境和前瞻技术攻关掣肘,因此我国未来产业要强化“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和部署,以需求为导向整合规划现有产业生态,从基础研究到技术体系全面推动前沿成果技术转化,培育全链条金融支撑,强化隐私保护安全保障,高质量参与国际合作,抢占国际竞争新优势。

    2025年03期 No.75 6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区域创新发展

  • 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发展趋势与融合成效研究

    江成;聂丽君;李凯帅;

    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基于2014—2023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产业数据,构建制造环节和创新环节的复杂网络,探析各城市在制造环节和创新环节的复杂网络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发挥的功能;从产业规模、产业关联、发展活力、发展动力四个维度分析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发展趋势,构建评价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效果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分析各城市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动态比较不同城市双链发展的规律。结果表明,京津冀制造环节与创新环节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天津为枢纽的发展格局,但整体结构不均衡,存在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特征;京津冀制造环节格局逐渐优化,创新环节对制造环节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渐增强,但各城市发展差距较大;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成效整体增强,但融合的强度与深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进一步促进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需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区域内共享平台建设,持续优化改善津冀的营商环境。

    2025年03期 No.75 8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质生产力重构要素配置的底层逻辑、创新路径与系统性对策研究

    张占仓;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形势,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路径是坚定不移地加强科技创新,建立健全高效率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以恒久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创新发展方面蓄势突破,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在政策举措上守正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集中力量促进重大科技创新技术突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坚持高水平开放发展,研究探索建立新质生产力考评体系。

    2025年03期 No.75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十五五”规划研究专题

  • 沿海与内陆地区产业合作现状及“十五五”时期合作前景研究

    吴碧波;陶昭华;

    区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要素优化配置的主要载体,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沿海与内陆地区的产业合作内涵出现了新变化,需重点关注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合作机制需进一步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比较缓慢、新质生产力基础相对薄弱、二元结构深层次矛盾空出等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十五五”时期,沿海与内陆地区的产业合作更要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要进一步促进地区发展标准、发展格局、发展动力、发展载体和发展目标等的转变,打好现代化的空间基础、加强区域联动,进一步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025年03期 No.75 10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十五五”时期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探索

    和军;田园园;

    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是“十五五”时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区域间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国土安全格局有待夯实,陆海资源保护利用统筹水平较低;与此同时,区域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国土空间供需错位明显等新问题也逐渐显现。为此,一要充分彰显区域经济布局对国土空间体系的引领功能;二要着力完善国土空间体系,为区域经济布局提供坚实支撑。故而,“十五五”时期应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逐步缩小区域间的相对差距;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精心打造绿色发展体系,持续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健全陆海规划机制,全力促进协调发展。

    2025年03期 No.75 11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面向“十五五”的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前景展望

    王新涛;易雪琴;金东;

    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中央立足全国发展大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从酝酿谋划到实施推进,已经经历了20年,中部地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站上了更高起点,但是着眼于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着眼于“十五五”时期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与任务,中部地区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面向“十五五”,中部地区要围绕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中找准发展定位、在衔接区域重大部署中形成发展合力等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科学擘画中部地区崛起的愿景目标,把握统筹推进服务全国大局和区域板块联动、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等突破点、着力点,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的新篇章。

    2025年03期 No.75 13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区域经济研究综述

  • 核心到边缘:区域创新研究的地理转向

    任建辉;裴彬杰;覃成林;

    当前研究区域创新的学者将注意力由核心区转向边缘区,认为创新不仅发生在核心区,也发生在边缘区。从创新地理来看,边缘区不是同质的,因此,应解构创新空间格局的核心—边缘二元对立框架,将边缘区重新定义为动态的、关系性的中性概念。为了更好地拓展和深化边缘区创新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边缘区创新研究动态进行了分析。其一,从单一地理边缘到多维政治、经济、网络边缘的边缘区概念重构;其二,关于边缘区创新可能性的理论争辩;其三,补偿与开发双重战略驱动的边缘区创新模式。研究表明,边缘区创新具有显著异质性,其成功案例多通过非传统创新路径(如绿色创新、社会创新)突破区位约束。总体上,关于边缘区创新的研究仍然是薄弱的,亟待加强。未来关于边缘区创新的研究应重视构建边缘区及边缘区创新概念体系,建立多维度边缘区创新分类框架,积极开展对中国等非西方语境下边缘区创新机制及策略的探索,丰富边缘区创新的经验事实和理论内涵。

    2025年03期 No.75 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国家战略功能平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基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实践与启示

    肖金成;陈宜;沈体雁;

    2024年10月25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探索与国家战略功能区建设”为主题举办了第27次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紧密结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实验区的发展定位、目标、重点任务及相应的政策措施,特别是针对建设国家战略功能区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2025年03期 No.75 15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