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活力

区域经济理论

  • 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概念、特征及研究价值

    覃成林;

    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是一种新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它是多个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通过空间组合、功能互动形成一体互利共生关系而衍生出的一种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具有独特性、系统性、空间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开展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有望建立原创性的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理论,丰富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理论体系,为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

    2025年04期 No.76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高水平国际循环促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与实践路径

    戴翔;宋悦;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亦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本质上旨在促进高水平国际循环的畅通,进而契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取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审视,或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考量,亦或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实践逻辑分析,生产力发展的本质意义可归结为“流动”。以“流动”为新的视角,开放环境下推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国际循环的畅通无阻。具体而言,流动不仅涵盖商品、货物与一般生产要素的流通,还包括发明和发现等创新性思想等高端要素的流动。后者在先进生产力的形成,特别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抢占先机,发挥着主导和关键作用。因此,中国应当在畅通“硬件”互联互通、完善“软件”联接、促进“数字”流通、加强“产业”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发力,以推动高水平的国际循环畅通,从而从根本上为加速推动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04期 No.76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区域经济政策

  • 县域经济政策:历史演进、地方实践、启示及建议

    党丽娟;黄征学;潘彪;

    新时期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扩大国内需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以“放”为主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与乡镇工业集体经济,以“建”为主的园区经济,以“治”为主的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以及以“特”为主的专业特色产业化发展等四个演进阶段。当前我国各地方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了若干政策举措,在资源配置型、激励引导型、制度创新型政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现实,亟须进一步构建激励相容的财政支持体系,打造适配县域需求的金融服务网络,实施“链群融合”发展战略,以“引育融合”实现人才生态闭环,深化土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县域经济全局性破题与整体性跃升。

    2025年04期 No.76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信息消费政策促进了城市数字创新吗?——基于“量”与“质”双重视角的考察

    蔡曦;夏杰长;

    激发数字技术创新活力是数字化时代提升数字竞争力、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环节。如何通过以信息消费政策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政策促进数字创新,是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问题。基于2003—2023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从“量”和“质”双重视角探讨信息消费政策对城市数字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消费政策提升了城市数字创新水平,这体现在数字创新“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机制分析发现,信息消费政策通过提升创新创业活跃度、赋能数字金融和推动数字信息产业发展三个方面促进城市数字创新。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信息消费政策对城市数字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发现,信息消费政策对数字创新数量的促进作用在超大城市最强,特大城市次之,大型城市最弱,信息消费政策对数字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在特大城市强于大型城市。未来需要在政策效果相对较强的东部地区和特大城市继续推动政策试点,充分激活城市数字创新潜力,通过创新发展提高经济的数字竞争力,在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同时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No.76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

  • 算力布局推动区域产业链跃迁

    刘诚;

    算力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链跃迁的重要基础设施。但我国算力布局还存在一些问题:供求失衡与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标识与度量不统一导致地区间难以协调,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端算力不足,限制了产业链跃迁。一方面,合理的算力布局可以在不同层面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基于属地需求的算力布局有助于打造本地算力产业链,跨区域的算力布局可以推动形成算力产业体系,跨区域的交易则可以促进算力市场化配置。另一方面,区域产业链随之出现跃迁。当地的产业技术水平普遍提高,跨区域的数字化产业集聚明显加强,智能算力产业异军突起,算力与电力融合共生良性局面日益形成。

    2025年04期 No.76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农业强国的多主体组态路径研究

    毕越;赵翠萍;

    数字经济发展对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现代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1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测算,研究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组态路径。结果发现:(1)单个前因条件并非实现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因素,在三类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组态中,数字要素始终是核心条件。(2)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组态路径可归纳为农业企业主导型、互联网企业赋能型和多元主体协同型。(3)不同类型组态适配不同农业环境,其中,农业企业主导型适合大规模生产地区,互联网企业赋能型更契合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地区,多元主体协同型更适宜城市周边或产业转型迫切的区域。

    2025年04期 No.76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中部六省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进历程以及政策启示

    明哲;

    装备制造业是中部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基于2002—2022年中部六省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CH)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一是TFPCH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10.9%,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技术效率贡献较小;二是省际差异明显,山西表现较优,湖北技术效率偏低;三是行业间发展不均,交通运输设备和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显著,金属制品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相对滞后;四是外部冲击如金融危机、贸易战、疫情对不同省份和行业影响显著。基于上述发现,推动中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构建区域产业协同体系,加快核心技术攻关与数字化转型,深化绿色制造模式应用,同时完善产业链安全机制和政策支撑生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优化双轮驱动全国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

    2025年04期 No.76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区域创新发展

  • 人工智能发展何以促进区域创新:基于虚拟集聚和产业转型升级视角

    赵超;杨光;

    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既集中体现技术迭代演进,又深刻改变创新模式与创新生态。基于2011—2022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探讨人工智能发展对区域创新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发展对区域创新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具有先增加后减小的门槛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虚拟集聚和产业转型升级是人工智能发展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中介影响机制,且两种机制均存在单一门槛,在跨过门槛值后,促进作用分别减弱和增强。人工智能发展对区域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和要素禀赋异质性,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强,在数据资源更丰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完善的地区更为明显。

    2025年04期 No.76 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数实融合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效应及异质性研究

    庄赟;林鑫城;刘乃全;周闽军;

    利用数实融合发展契机推进创新资源流动,进而诱导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已成为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选取衡量数实融合发展基础的核心产业指标和对衡量区域创新能力有理论关联的产业数字化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规范的统计综合评价技术测算中国30个省(区、市)2012—2022年数实融合发展综合得分,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DM)检验数实融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数实融合发展总体上不仅对本地区创新能力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对周边地区创新能力也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这种溢出效应的程度显著高于对本地区创新能力所产生的直接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实融合对东中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

    2025年04期 No.76 8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区域绿色发展

  • 新质生产力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研究

    胡艳;陈再勤;李彦;

    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提供了契机,基于2011—2022年中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能促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机制分析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有效途径。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市场化程度和区域协调水平更高的城市表现更为明显。空间溢出效应表明,新质生产力对周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存在负向溢出效应。为进一步发挥新质生产力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促进作用,需提升城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加速市场化进程和强化区域间协同效应。

    2025年04期 No.76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区域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影响因素识别与数智化策略研究

    杜明军;

    基于XGBoost模型及对接SHAP算法,2003—2022年区域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影响因素作用价值存在异质性。绿色金融、经济基础条件及政策环境类变量,对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总量和强度等目标变量的影响,具有多元作用共性,也表现出多元差异性。新能源发展与能源送储系统的统筹衔接矛盾突出,政府补贴激励新能源发展的模式有待改善,新能源产业链发展面临着抢占战略竞争制高点与突破技术缺陷及破解收益不佳等多重瓶颈,绿色金融规制亟须满足区域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投融资需求。要紧抓数智化赋能区域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新机遇,推进数智化赋能政府引领新能源发展的激励新模式,推进数智化赋能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多元目标间的和谐共进,推进数智化赋能绿色金融规制区域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投融资诉求。

    2025年04期 No.76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区域开放发展

  •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动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严亚雯;叶堂林;王传恕;

    作为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的“高地”与“试验田”,京津冀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实现“制度先行”赋能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评估了京津冀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效应。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有助于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未来,京津冀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加强三地联动机制建设、完善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多路并进提升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水平以及加强知识产权司法协作,推进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以制度创新不断赋能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

    2025年04期 No.76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的空间格局演变、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

    刘慧;叶尔肯·吾扎提;

    采用1993—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数据,从开放规模和开放强度两个维度构建综合开放指数、开展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近30年来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水平快速提升,表现为“缓慢提升—快速提升—波动提升—加速提升”四个不同阶段,空间上呈现出下游与中上游地区的两极分化格局;同时,上中下游发展不平衡、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和区域开放平台及通道的支撑能力不强等是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的主要障碍因素。未来应以国内通道与国际大通道对接为核心,强化通道畅通和陆海联动;以内陆开放高地和边境口岸建设为重点,强化开放支撑,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025年04期 No.76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区域经济研究综述

  • “基于地”政策:概念解析与文献综述

    年猛;邢子怡;

    区域异质性作为“基于地”政策设计的逻辑起点,其空间分异特征直接决定了政策干预的排他性和精准度。作为区域经济理论的前沿和重要突破,“基于地”政策(Place Based Policies)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因地制宜的目标导向性政策支持,破解传统“均质化”政策工具的制度困境,激发地方内生增长潜力,实现地方繁荣。该政策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其一,目标导向的“地区繁荣”属性。其二,空间排他性的精确政策边界。其三,因地制宜的“地方感”。其四,工具组合的多元化。根据“基于地”政策的政策类别及受益对象差异,其作用路径可归纳为两条主线:其一,以提升企业生产力为导向的纯粹的“基于地”政策;其二,以促进劳动力就业与提高工资水平为导向的“基于地”的人口政策。前者通过提升企业生产力激发区域经济效率,后者则通过优化人力资本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二者协同作用,共同推动地区繁荣。在实践层面,此类政策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区设立、产业集群等多种政策工具,其作用机制在于改善企业外部运营环境并激活空间集聚效应,进而提升区域生产效率。在“基于地”政策评估方面,相较于传统的计量评估方法,量化空间模型代表当前前沿的研究范式。

    2025年04期 No.76 13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研究体系与进展

    苏红键;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并梳理相关研究脉络和进展情况,能够为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提供参考。当前关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类八个方面的议题,即城镇化进程与战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体系与城市发展、县域城镇化、城镇化改革等五个核心议题,城镇化与城乡发展的关系、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两个系统议题,以及城镇化的国际比较研究。未来中国城镇化研究,要按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围绕城镇化进程中的重点难点,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研究体系。

    2025年04期 No.76 150-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