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活力

区域经济理论

  • 构建中国湾区经济自主知识体系:理论要义与实践路径

    谢宝剑;黄丰娱;

    中国特色湾区经济肩负着通过制度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构建全球性区域发展新范式,贡献中国智慧的时代使命。文章系统阐释了中国湾区经济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根本遵循,依托制度多样性整合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理论层面,揭示了其理论源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治理体系创新、多元动力复合驱动及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组织模型,形成对西方“资本至上”单一逻辑的超越。实践层面,深度剖析粤港澳大湾区、环杭州湾及北部湾三大典型样本,提炼出“中央统筹—地方协同—社会参与”嵌套式治理机制与差异化发展路径,并构建覆盖产业升级、制度型开放、绿色转型等关键领域的应用指南及政策工具箱。强调通过学科重构、数据平台建设与国际规则引领,将中国湾区实践升华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区域发展新范式,为全球提供陆海统筹、人民中心、创新驱动的东方智慧,最终实现从“实践高地”向“理论创新高地”的历史性跃升。

    2025年05期 No.77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分析

    刘振江;田耕;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消除区域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区域协同机制,进而赋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然而,要实现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政策壁垒导致的行政分割及地方保护主义、资源矛盾导致的要素市场分割与流动障碍、区域垄断导致的不当市场竞争与过度同质竞争等因素。对此,应通过构建央地协同治理机制,破除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资源跨区域流动;严格规范市场不当竞争,切实推动区域经济实现高水平协调发展,进而确保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2025年05期 No.77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区域战略研究

  •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历程、进展成效与路径优化

    柳天恩;王馨雅;叶堂林;

    雄安新区是现代化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目前,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雄安新区自批复设立八年以来,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功能疏解有序推进,城市框架全面拉开,产业体系重塑再造,创新生态加快构建,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与此同时,雄安新区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长效建设资金保障、高端高新产业集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展望未来,雄安新区要牢牢把握党中央赋予的功能定位和使命任务,在破解非首都功能疏解落地难题、完善长效资金保障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2025年05期 No.77 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河南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重大战略的空间适配性研究

    杜文娟;喻新安;

    提升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重大战略两类战略的空间适配性,有助于高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基于“国土开发强度—生态效率”耦合分析框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与灰色关联模型等实证工具,评估分析2014—2023年河南两类战略适配性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河南三类主体功能区的生态效率都高于国土开发强度;两类战略在空间上整体达到适配层次,适配度均值呈现非对称橄榄型分布特征,其中城市化地区适配性优于农产品主产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与实施单一区域重大战略相比,区域重大战略叠加时,两类战略的空间适配性表现出上升态势;产业高级化、消费水平、信息化对三大主体功能区适配度具有增强效应;与之相反,绿化水平、对外开放、科研投入三个因素则具有减弱效应。

    2025年05期 No.77 3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区域高质量发展

  •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研究

    张贵;程一诺;冯奎;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率先突破领域。当前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建设持续向纵深推进,通过“硬联通”建设持续完善了交通骨干网络;同步推进“软联通”建设,优化交通服务,促进跨域政策衔接,有效促进了区域要素流动与产业协作。但在交通可达性、运输结构、服务质量、跨区域交通政策协调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制约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整体效能提升。在综合分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建设水平以及“交通—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呈现京津引领、河北转型的发展格局。其中,路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突出,政策协同机制基本成型,城市轨道建设持续完善,但在网络衔接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且交通服务一体化水平相对滞后。据此,在“十五五”期间,应着力强化综合交通网络顶层设计,健全一体化发展框架;打造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优化经济带交通网络体系;升级交通“软联通”建设;优化交通布局与公共服务配套,规划客货环线释放铁路运能等。通过上述措施,进一步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迈上新台阶,有力支撑高质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2025年05期 No.77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十五五”时期我国边疆地区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路径优化研究

    袁沙;

    “十四五”期间,我国边疆地区在政策完善、基础设施联通、产业结构优化、民生改善与开放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开放发展政策不协同、基础设施瓶颈犹在、经济结构待优化、维护安全稳定压力大以及劳动力流失与创新支撑不足等系统性挑战。“十五五”时期是边疆地区深化高水平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需重点深化制度型开放,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升级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打造智慧化口岸;培育新兴产业与开放型经济新动能;统筹安全与发展,构建边疆韧性防控体系;实施“人口戍边”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

    2025年05期 No.77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区域创新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策略与路径

    周会祥;彭芳梅;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具有相互强化、互为因果的关系特征,两者融合发展对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跟随创新、自主创新和更深层次双轮驱动发展三个阶段的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积累形成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融合经验,但目前区域经济与创新要素发展不均衡、颠覆式原始创新不足、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不充分、与港澳融合不够、创新生态尚不完善掣肘着两者深度融合发展。面向未来,优化区域产业协作体系,加快引领性技术前瞻布局,促进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构建与港澳双向互动新格局,完善创新生态治理等应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2025年05期 No.77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韧性的耦合关联研究

    孙永权;张林;王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选取2014—2023年九个国家中心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耦合关联模型,并根据回归检验结果进行模型稳健性检验,分析在双中心建设背景下科技创新与城市韧性的关联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尽管九个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水平改善与城市韧性提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效应,但由于城市发展实际不同,影响效应在城市间亦存在分异化发展趋势。因此,相关城市应科学定位双中心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促进城市韧性,以期发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No.77 7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部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多维测度及推进策略研究

    袁金星;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必然路径。利用2013—2023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分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区域差异演化特征以及识别相关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耦合协调度保持上升趋势,整体处于初级协调状态;(2)分省份看,融合程度呈现显著的非均衡性、极化分布态势;(3)技术市场成交额、高技术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高技术企业引进经费支出和高技术企业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是影响耦合的主要障碍因子。

    2025年05期 No.77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区域协调发展

  •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贾若祥;窦红涛;穆恩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提高区域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提高我国高质量发展韧性和可持续性、更好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牵引作用、加快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等具有重要意义。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要立足不同区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定位,更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有效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联动融合,把握好“平衡与不平衡、全局与一域、分工与合作、集中与分散、保护与发展、发展与安全”六对关系。重点构建区域板块差异化发展机制、动力源地区引领带动机制、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国土空间优化发展保障机制、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区域战略统筹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等七个方面的政策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更高水平。

    2025年05期 No.77 9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人工智能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理与提升路径研究

    方大春;常愉珠;胡梦婷;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链涵盖基础层、技术层以及应用层各环节,产业发展水平呈现出由东部向中部、东北地区以及西部地区逐级递减的分布格局。人工智能通过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价值链、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品牌等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当前我国人工智能赋能区域协调发展还存在算力资源区域失衡、产业协同不足、产业生态有待优化等方面的制约因素。需要从强化基础设施均衡布局、优化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开展人工智能区域产业链协作和创新人工智能协调发展机制等方面,加快人工智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25年05期 No.77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区域绿色发展

  • 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吴传清;宋用九;邓和顺;

    研究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内在机理,对促进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1—2022年中国地级市层面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水平,采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障碍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区域差异、障碍因子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水平呈现良好增长态势;空间差异呈现收敛特征,浙苏皖三省极化现象差异明显;地区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并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影响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数字产业化>绿色生态>产业数字化>数字技术>数字治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工业规模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是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水平的实践路径主要有:增强核心城市辐射效应,消除两极分化;深化长三角区域协同,缩小地区间差异;构建内外多元驱动机制,实现因城施策。

    2025年05期 No.77 11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3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历史演进、制约因素、突破进路

    刘培;徐永桢;茹雪;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实现“十五五”发展目标、2035年远景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基于政策制度演化的视角分析了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的历史演进、制约因素及未来突破进路,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发展经验。研究显示: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的历史变迁存在六个不同阶段的特征,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增强了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生态环境治理制度面临的现实基础是现代化背景下的战略安排与基本国情,理念基础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内在要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制约因素主要是跨区域合作、长效制度体系、环境道德风险;未来生态环境治理的突破进路在于以新发展理念来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发展目标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方式上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生态保护上坚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治理方式上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生态制度体系上建立多维主体共同参与的、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生态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5年05期 No.77 129-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区域经济研究综述

  • 中国式现代化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趋势与展望

    邢晓旭;孙久文;

    经济地理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与演化规律的交叉学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首先,基于文献综述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从核心概念界定、历史演进回顾与关键词共现网络三个维度奠定了其特色的学科基础,呈现出交叉的演化脉络特征;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要求对应着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数字化与技术进步、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转型、文化与制度变迁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六大关键议题;最后,面向新格局新要求,未来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可以从加强基础理论建设、深化本土化实证研究、拓展应用场景、完善跨学科融合和推进国际经验交流五个方面纵深推进,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知识体系,推动学科理论与方法创新,并为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支撑与决策参考。

    2025年05期 No.77 138-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推动新时期区域高质量发展——2025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综述

    贾善铭;刘乐;唐玮怡;

    2025年5月10日,2025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新时期区域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办。会议聚焦“新时期区域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统一大市场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人工智能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从理论探索、重点领域和实现路径等方面为实现新时期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2025年05期 No.77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边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边疆经济专业委员会2025边疆经济发展论坛综述

    刘英恒太;梁双陆;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推进边疆治理,需要强化理论支撑”的指示精神,边疆经济发展论坛以“GMS地区创新发展暨边疆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边疆经济学理论构建与实践演进、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区域合作与外部环境影响、实践创新与案例研究展开讨论。会议梳理了边疆经济学理论溯源与发展阶段,提出“区格”分析方法、空间经济学视角等理论工具,探索统筹发展和安全、依托六大经济走廊建设等实施路径,为新时代边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经验与实践启示。

    2025年05期 No.77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